2010年2月3日

誰來午餐



老在說要環保、綠建築,總以為這些概念天高皇帝遠,再怎麼樣也不會出現在台灣的社會中。其實有很多人已經默默在進行。這樣一個公司,叫人怎麼不心生嚮往呢?提供給大家做參考,不管你是老闆、員工,一個觀念的改變、一個行動的落實,就能為這個世界多盡一份心力!

(文/簡銘甫)
走在東區街上,巧遇以前的大學學長黃禹銘,剛好他們辦公室搬新家,需要一些傢俱,我也就趁這個機會拜訪了這個後來讓我艷羨不已的「綠色辦公室」。


在拜訪之前,我想像這裡應該就是個很有型的辦公空間,會有極簡的LOFT空間,以及排列整齊的設計家具。後來結果不但大大出乎我意料,甚至還激發了我更多想法,也成就了這一篇文章。

黃禹銘在大學時候唸的是舞台劇,印象中他一直是個才華洋溢的導演。他從來不規規矩矩地「組裝」舞台元素,總是愛用大膽的視覺語言來拼貼過於貧乏的戲劇故事。這麼多年不見,愛玩的他,再度弄出了一個讓我驚艷的舞台,不過這次的佈景既不普普也不達達;這次他想說的故事,背景是:環保。

使用百分百循環再生的材料來裝修,當然符合當代綠色環保的趨勢。黃禹銘在辦公室的裝修過程裡,尋訪了許多廢料場,除了回收廢棄地板、舊木料之外,還發揮創意將廢棄工業零組件也拿來做為隔間的材料。但這些都是約訂成俗的環保再生手法,唸起來就像是千篇一律的台詞,無法完全表達他真正要傳達的理念。於是,黃禹銘在這個辦公室裡創造了一個比別人更綠的地方:在辦公室種一畝田。這當然不是真的一畝田,但可以耕耘的東西卻更多。這是一個像家一樣溫暖的員工餐廳。

這個員工餐廳有現代化的廚具設備、CAFETERIA般的桌椅沙發,更有一個專為三十個員工烹煮午餐的廚房。餐廳裡的椅子用的是早期台大的回收課桌椅,廚櫃面板也全是回收台灣早期的檜木門板做成。而這裡之所以成為溫暖的家,是因為這裡有個細心的導護家長黃禹銘,他把自己收藏的畫作擺在牆上,還說服老闆購入大型裝置藝術,以實際行動讓企業認養文化藝術。

這裡的廚房,食材全來自於台灣小農的有機農場,戶外陽台上也種滿各式的香菜。廚房每天產生的廚餘,還可透過一台處理機攪碎成有機的泥渣,直接處理成菜圃需要的堆肥。黃禹銘要講的這個關於環保的故事,已經不再是個臨時搭建出來的舞台佈景,它已經開枝散葉進入了日常的生活裡,循環不息。

這樣的行為讓我想起熟悉的柏林公社KOMMUNE,柏林公社裡的成員也都每天共同料理共同進餐。於是我突發奇想,跟黃禹銘約好一天在員工餐廳跟大家一起共進午餐。事前我已經先跟在高雄當有機小農的學弟,「心是一畝田」的郭少鏞預訂了一箱蔬菜,由他幫我調配好當季蔬菜,以便當天提早到廚房加入料理。

黃禹銘的員工餐廳每星期一都提供無肉料理,目的也在響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運動,剛好我帶來的一箱新鮮蔬菜可以派上用場。那天員工餐廳準備了蔬菜咖哩以及蔬菜湯,還有和風沙拉以及黃禹銘自己烤的焦糖豆漿布丁。黃禹銘事必躬親的個人特質,讓我想起了部隊裡的輔導長,在嚴格的軍事管理下,還展現出細膩的溫情。他在用餐前還特別舉行了短短的簡報,除了公司的業務進度外,也告訴所有同仁關於這個員工餐廳設立的初衷,以及支持小農的善意。

那天的午餐,就像是一場家庭聚會,大家幫忙端盤子以及分配餐具,吧檯上備有花茶以及咖啡供大家自行取用,還有人拿著火焰噴槍幫忙烤著黃禹銘事前準備的焦糖豆漿布丁。我邊吃飯,邊翻閱著他們的品牌刊物,發現此刻餐桌上的每個人都生動地出現在刊物上的活動照片裡,包括了他們曾經一起去印度上香料課,以及去奧地利的農莊參加當地的花茶節。他們公司還舉辦過美味電影節、香氛比賽,並且實際參與了認養稻田、一日淨灘等活動。也難怪這家公司的員工忠誠度很高,因為這裡除了提供大家舒適穩定的工作環境之外,還培養出大家共同關注社會的信念。

其實就是這個信念,讓最後的結果與眾不同。我發現這家公司很少花錢買廣告,他們寧可把預算用在實際的活動贊助上,以參與社會的方式來實踐品牌價值,也更快地得到大眾的認同。我以前一直深信個人才是改變社會的有效基本單位,但是看到黃禹銘如何對待辦公室裡的員工,也許企業會是另一個改變社會的捷徑。

企業本身就是個小型社會,如果企業開始落實善意,整個大社會就會跟著改變。就像施崇棠先生鼓勵企業員工節能,用每個月員工爬樓梯的層數計算出實質獎勵。如果黃禹銘開始在公司裡採購小農的農產品,公司員工也會開始在自己的家庭裡做出改變。而當更多的企業開始認養起更多的善意,也許,社會體質的良性改變,就會是下一波值得期待的熱帶氣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