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6日

幸福社區.....


永遠忘不了好幾年前的冬天,第一次到北京時,常去三里屯旁邊的一個小社區買菜吃早餐。

從小小的郵局巷子拐進去,路的盡頭是個傳統市場,兩旁羅列著賣水果的板車,以及賣菓子煎餅的三輪車;窄窄的巷子裡開著理髮店、小飯館、小旅店、雜貨店,還有白霧蒸騰的大餅饅頭店,

順著一整排榆樹望過去,這裡簡直就是最生動的電影場景,日復一日上演著最自然的人生百態。這個社區還有個撫慰人心的名字,叫幸福村。

北京的幸福村當然早已被剷平,取而代之的是開發商精心設計過的現代社區,裡頭將設有精品店、健身房、高級西餐廳以及大型購物中心,並且到處都派駐看門警衛。舉凡現代大都市裡該有的人造生活機能,都將在這個社區裡被快速複製一遍。想當然,因為北京迫不及待想變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大都市。


同時間在德國首都柏林,號稱全歐洲生育率最高的普林茲勞爾山區PRENZLAUER BERG正在醞釀一股寂靜的復古勢力。KOLLWITZPLATZ常見父母帶著小孩在公園玩,居民上班通勤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,這裡看不到任何一家速食連鎖店,社區裡有各具特色的咖啡館、麵包店、書店、古董店、工藝作坊、小劇場還有藝術電影院。

最近這裡還開了一家集體經營的有機超市LPG提供入會的社區居民購物八折優待。一時間,我又想起北京那個已經消失的幸福村。深奧的經濟理論我不懂,但這次的全球經濟危機可把大家害慘了,將近十年來,沛然莫之能禦的「全球化現象」成了眾矢之的。

資本流通全球化、商品全球化、品牌全球化,曾經無往不利的全球化,如今終於狠狠栽了個跟頭。降低成本、高度相似、大量複製,現在全成了票房毒藥。


以前曾經讀過一則新聞,說是義大利一個小村莊為了積極抵抗全球化,全村的人從此只消費當地生產的農產品。吃自己村裡所種的番茄,喝自己釀的紅酒,買自己榨的橄欖油,甚至還發行自己村裡的代幣,用代幣在村子裡買賣,可以享有折扣。這樣的新聞聽在「反全球化運動人士」的耳裡,絕對振奮人心,但是撇開政治議題不看,這則新聞的確有旋外之音。


「全球化」好比是透過直銷手法販賣的「健康食品」,有病治病沒病強身。那個義大利村子裡的人應該是認為,如果吃得自然吃得健康,身體自然勇健,何必再去買「健康食品」來吃呢?因此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不買南美洲進口的廉價橄欖油,不喝澳洲進口的廉價紅酒,不吃中國進口的廉價番茄。


如此叨叨絮絮繞了一大圈,我其實想說的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觀念:原生、有機。說白了,也就是尊重生態的平衡。

其實不能怪全球化造成世界失序、價值傾斜,應該怪人類自己急功近利。德國的原生蘋果種類有一百多種,馬鈴薯也有三十幾種,雖然中國的蘋果產量世界第一,德國人也不會莫名其妙去進口中國蘋果,或是蘇聯馬鈴薯來吃。少了廉價中國蘋果以及蘇聯馬鈴薯的競爭,德國農場裡的農夫就可以專心提升農產品品質,而市場裡的小販也不必擔心產品價格跌破行情。消費者更可以安心地購買這些通路透明的產品,減少不必要的食品安全問題。

關於反全球化建立幸福社區


每個星期六,柏林的KOLLWITZPLATZ都會有一個「有機市集」,裡面賣的大多是柏林郊區農夫自家生產的農產品。這一天,附近社區的居民都會來到這裡逛逛,採買民生食品,或是跟熟識的攤商閒話家常。市場裡有強調天然酵母烘培的全麥麵包,也有標榜自家農場放養的家禽肉品,有天然羊毛勾製的毛線襪,還有老師傅在現場幫人修理腳踏車。這樣一個看來原始復古,回歸到以人為單位的有機網絡,才是我們社會平穩運作最需要的原生型態。


寫到這裡,我開始想念起台北永康商圈的點點滴滴。劉大哥的雜貨店、美妃姐的房屋仲介、學校咖啡館的阿彬、小珍珠烘培坊、波士頓理髮廳、大來小館、昭和町骨董市場…….好久不見,幸福村!

全文by簡銘甫 原文刊登於ICB商業雜誌